盛宪将信将疑,写了封手札,派人送给高岱,约他见面。高岱是他的故吏,又于他有恩,两人关系非同一般。得知盛宪来了,高岱很快就赶来了。一见面,就大夸盛宪这篇文章做得好,说理透彻,又结合实际,颇有见地。
盛宪很意外,向高岱打听了一下情况。高岱说,孙策在吴郡的风评不错,虽然粗鲁少文,但不恃武杀人,对乡党也算客气,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被沈友、沈直、朱桓等人的际遇所鼓舞,都想去投孙策,就像当年江东子弟追随项羽一样,要追随孙策再立新功。盛宪的这篇文章最受他们欢迎。至于他们这些文士,虽然觉得这些少年可笑,却对孙策没什么坏的印象。孙策支持扩大郡学规模,要求对普通百姓子弟进行教化,这都和他们的理念比较接近,只是一直没有得到支持而已。
“盛公,你知道你这篇文章有一项与众不同之处吗?”
盛宪心里的紧张去了,心情轻松起来,还多了几分自得,连连催高岱说。
高岱笑道:“你知道你的文章为什么能传播得这么快吗?”
盛宪一想,也觉得很奇怪。短短的时间就传播如此之广,的确有些夸张,难道自己的文章真的好到这个程度,纷纷传抄?
“这是太守府的一项新技术,最适合传写大宗文书,三五十份反倒看不出优势,几百份上千份才叫快。郡学正在编制一本启蒙读本,初步目标是让入学的孩子学会三五百常用字,会一些日常需要的算法,到时候就打算用这技术传写几千、几万份。盛公,有没有兴趣到郡学来做做学问?”
“我?”盛宪心动了。
“不瞒你说,陆公知道你来了,特地委托我来请你,还望你不要推辞。你现在名满吴郡,吴会一体,姑苏原本就是吴会中心,孙将军刚刚送消息回来,还要在太湖建木学堂、讲武堂,到时候这里会成为江东的学术胜地,众多同道济济一堂,朝夕切磋,其乐无穷。”
盛宪很惊讶。“孙将军是会稽太守,为什么会在太湖建木学堂、讲武堂,他不应该常驻山阴吗?”
高岱笑而不语。虽然和盛宪关系好,涉及到这件事,他还是希望孙策以吴郡为重。他也清楚,孙策毕竟是吴郡人,他与吴郡世家之间没有什么冲突,相处和睦,却在会稽闹出了不少事,郑平、贺纯等人还在路上呢,孙策与会稽世家之间多少有些芥蒂,况且会稽世家与山越宗贼多有勾结。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他自然不愿意驻在会稽这危险之地。
这样的好事还是留给吴郡人吧。姑苏才是吴会最重要的核心,岂是区区山阴可以相提并论的。有这样的基础,再加上孙策重利务实的施政理念,要不了多久,吴郡就会像南阳一样成为工坊遍地,学子如潮的繁华兴盛之地。
看着高岱那副得意的模样,盛宪歪了歪嘴,心中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