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见雄和他的队友们,在赛场上说出的每一句话,其实单独拆解开来看,都没什么标新立异的。
比如,有个几乎是人尽皆知的,嘲讽美式选举的笑话:在美国如果你的对手有74的选民强烈支持,而你只有26,那么不用怕,你依然有希望当总统——
只要你的对手,在占美国总人口和总选举人票49的州里,获得那些州100选民的选票。
然后,你在占美国总人口和总选举人票51的剩余州里,每个州刚好获得51的选民普选票。
那么,你就是总统了。
毕竟美国的选举制度,讲究的是在每个州“赢者通杀”。5151,约等于26。
一个两级的选举玩具,就可以玩这种游戏,把一个26的意见变成“民主的主流”。现实中,考虑到候选人都会拼命钻研这里面的门道,知道哪一部分人民是一棍子也打不出一个闷屁的不投票者,所以更可以为所欲为地专门侵害这些人的利益,去讨好那些会哭有奶喝的——只要这种侵害的尺度阈值,把控在不让那些人被逼得去投票就行。
所以,10几坚定支持者的人,成功上位,是完全有可能的。
随着级数的增加,这种把戏的祸害就会愈演愈烈。
而传媒科技的进步,显然会让为这种级数的增加提供保障。在听广播决定自己意见的时代,一个人绝对不会有后世通过face传播假新闻和裹挟社群时那么严重。
赢者通杀的马太效应,和传媒科技的进步,简直是天作媾和。原先只能“分割两次”完成的“民主同一战线”,现在变得可以统战三次、四次……
杠杆倍率越来越高,需要的种子也可以越来越少。
只要那些种子嗓门够大,表达愿望足够强烈。
而大众也更加下贱,足够漠然——比当初排队等建奴砍头的看客更加漠然,比鲁迅先生笔下看着日军砍头的看客更加漠然。
……
在那些研究民主正治弊端的公共管理学者那儿,起码有数以万计知道这些毛病。
在那些研究互联网新科技对传媒理论冲击的新传学者那儿,也有不亚于此数的人了解“沉默螺旋”及其背后的蚕食、裹挟原罪。
在那些研究“技术进步究竟是让人类更加平等还是更加”的社会学者眼中,类似懵懂的见解更是不少。
但是,像冯见雄这样,天马行空地把这几个领域内并不算新颖的观点组合起来,打一场展望未来的组合拳,着实是前人很少想到的。
所以,他赢得了比赛。
虽然有些乱,也并不光彩,但好歹是躲过了一场舆论危机。让他在既没有向上层“投诚招安”的大前提下,保住了“公知大v”的形象,保住了粉丝群,又同时成功晋级。
毕竟没有什么人会去黑索尔仁尼琴或者鲁迅型的角色(前提是知道索尔仁尼琴喷过哪些人,就事论事实事求是。至于那些只看标签的苏粪,是没有这种能力的。)
主持人说了些场面话,央视摄制组的镜头纷纷关机,场内的灯光也重新调整,失败的一方黯然离场。
冯见雄并没有几分胜利的喜悦,毕竟他只是打了一套乱仗,不得已而为之。
但愿后面的比赛辩题能正常一些,不要再这么开放。
他低调地选择了先跟队友们闲聊一会儿,等观众和对方都退场了,再悄悄地走——毕竟走得早的话,万一有媒体的人堵着采访,问他的政治立场,为啥见谁都喷,就不好了。在台上多躲一会儿,记者也没法当众冲上来采访。
人潮渐渐散去,他正要起身,却看到两个刚才的评委走了过来,正是高大松和央视的罗胖子,也算老熟人了。看样子似乎是想跟冯见雄闲聊一会儿。
“两位这是……赛事还没结束呢,当众这样不太好吧。”冯见雄略微一尴尬,善意地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