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在这个历史上,依然打造了一只规模相当的北洋水师,跟历史上的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大概是受到大明的刺激,北洋水师的主力舰是四艘,两艘德国建造的定远、镇远,还有李鸿章挪用铁路借款向英国订购的两艘吨位更大的万吨铁甲舰安远和抚远。
不得不说国家庞大有国家庞大的好处,随便挤一挤建造军舰的资金就有了,尽管满清的财政比历史上更困难,但他们没有打那场成本高昂的新疆之战,节省了上千万两军费,加上比历史上遇到的海上威胁更大,但是大明就多次进军渤海湾,给满清朝廷上下带来了巨大的海防压力,李鸿章借助这股压力,就打造了比历史上规模还要庞大的北洋水师。
相对北洋水师,日本的舰队则变化不大,依然是以巡洋舰为主,速度比较快,火炮比较新。因为一艘铁甲舰动辄上百万的成本,让日本有些消受不起,因为满清的财政困难,日本的财政其实也很困难,由于受到大明的强势挤压,历史上原本让日本收获了大部分外汇来源的茶叶和生丝产业,始终举步维艰不成气候。
在明治维新的大方向没有改变的情况下,财政比历史上还要紧张的条件下,日本依然能打造出一只以装甲巡洋舰为主的舰队,已经相当不容易了。
这样的日本,真的有勇气跟满清开战吗?
朱敬伦很怀疑甲午战争是否会再次爆发。
这就是他矛盾的地方,因为他实在是判断不出这件事的好坏来,历史上这一仗,就是打醒满清士大夫迷梦的一仗,此战过后,满清文人士大夫兴办实业的风气才开始打开,这个历史上,由于大明的带动作用,满清士大夫比历史上要开明一些,鼓励创办洋务的呼声更高,但仅限于官办的洋务运动,即便是山西土财主开办的煤矿,其实也是加入了大量官股,官府派人监督的官督商办企业,虽说商办,其实那些监督在企业中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中饱私囊的现象十分普遍,搞的土财主们纷纷撤资,撤不出来的,也基本上不再愿意继续增资了。
如果不让日本打醒满清的文人和精英,即便大明统一了全国,还得在北方重新进行现代启蒙,重新推动北方人工业化的热情,那实在是费时费力,没准还要引起怨忿,带来民族分裂的危机。
可如果让日本这个打手出面,狠狠的打击一下满清士大夫阶层的腐朽思想,在他们大受震动,士大夫阶层普遍接受引入西方科技的理念之后,大明在一统全国,在思想上的阻力就会小很多。
而且朱敬伦还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甲午战争之所以在士大夫心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正是因为大家难以接受日本这样一个小国,一个被中国人蔑称为倭寇上千年的“下等国家”,竟然能过打败大清上邦,这是一种强烈的屈辱刺激。
在士大夫阶层对满清政府的战败感到最为屈辱的时候,也是他们对这个政权最不满的时候,如果在这个时候,大明能够站出来,让他们摆脱这种屈辱,他们必然心向大明。
所以说甲午战争,其实也是大明统一中国的一次最好的机会。
趁着满清战败,李鸿章签订屈辱条约,全国上下一片反对声浪,慈禧太后鸿章平息众怒,满清朝堂最为混乱,社会矛盾最为激烈的时候,如果大明突然兵临北京城下,似乎极有可能逼迫满清统治者放弃权力,就类似袁世凯时代逼迫隆裕太后一样。
那时候的隆裕比慈禧要弱,可这时候的大明却比袁世凯更强,而且强的多的多。
所以此事未必不能成功。
这样就避免了朱敬伦统一全国最大的一个担心,那就是流血漂橹的现实,唯一让朱敬伦忧虑的是,借机一统全国后,如何应付可能发生的地政缘治崩溃问题。
在才是让他矛盾的地方,让他不知道如何取舍的地方。
于是他决定赌两把,一赌日本敢不敢借机开战,如果日本开战,大明全力支持李鸿章,再赌日本会不会胜利。
如果日本真的开战,而且再次取得胜利,并且同样的要求割地赔款,同样的刺激了整个满清的民众和士大夫,朱敬伦就决定抓住这次机会,一统全国。
而在甲午战争之前,大明希望能够解决美国战事,从而在甲午战争之后随时可以北伐,朱敬伦相信,今年邓世才就应该能够解决美国了,不是直接灭了美国,而是取得足够美国做出让步的胜利。
陆地上,攻下休斯敦,并且再打赢一两个大会战,大海上,海军能成功进入墨西哥湾,并以武力对抗,或者灵巧游动的方式,在美国东部保持存在。
朱敬伦相信,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大明愿意撤出美国领土,美国人即便再死硬,也应该接受给予大明移民以欧洲移民同等的权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