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节 大明的以夷制夷(2 / 2)

大国崛起1857 狂人阿Q 3049 字 18天前

完全免税的政策,主要是换取英国支持废除苦力贸易的,因此当时明知道这份协定会给予本国纺织业摧毁式的打击,但朱敬伦还是不得不答应下来。

现在苦力贸易在全世界都废除了,鴉片也基本上在大明绝迹,如果仅从利益考虑,是到了大明该重新考虑这份贸易协定的时候了。

威妥玛知道这是威胁,东方国家对商务的不重视,让西方人很费解,大明虽说开放了,但国人还是对通商没什么好感,认为洋人就是因为通商才来到大明的,他们不喜欢洋人,也就不喜欢通商。

但威妥玛不敢轻易妥协,刚刚过去的十月份,在整个经济危机期间顽强坚持的大英帝国经济,终于迎来了最沉重的一次打击,英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格拉斯哥银行,因为负债1200万英镑而倒闭,终于引发了英国的深层经济危机。很快,负债500万英镑的西英格兰和南威尔士银行破产。英国铸钢生产能力为300万吨,实际产量只有100万吨。每吨苏格兰生铁的价格从1872年的102先令降至47先令。纺织工业在劫难逃,兰开夏20的纱绽和织机停工,60只能部分开工。

本来从1873年开始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对英国的并没有那么严重,这次危机主要是德国普法战争大发横财后的过量投机和美国华尔街推动的铁路投机引起的,危机也主要在重工业领域作用。

英国国内的投机现象并不严重,各种产业相比并没有生产过剩,影响最大的重工业中,生铁产量在1872年为685万吨,1873年降为667万吨,1874年降至609万吨;影响也主要是因为美德两国的经济危机,尤其是美国铁路投机停止后,让英国生铁出口量大幅下降,1872年为396万吨,1873年为347万吨,1874年下降至296万吨,1876年更降至259万吨。英国本国则因为已经投资饱和,铁路和造船生产自然下降,导致机器制造业生产下降。

但在英国最主要的棉纺织业中,虽然价格下跌,但产量其实还有所增长。

可谁能想到,就在美德两国相继开始走出经济危机的时候,英国经济危机却在漫长的坚持后,进一步加剧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威妥玛答应了大明提高关税,限制英国商品输入的通商协定,这无异于是政治自杀。

所以威妥玛坚决不让,让谈判陷入了僵局。

时刻关注谈判的朱敬伦也清楚,英国突然爆发的深层经济危机,让这场谈判不是个好时机。

但他认为,提高关税,保护相关产业,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必须逼英国妥协,不过是古代还是后世,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中国是一个超级大国,相当于整个欧洲,而欧洲国家却诸侯林立,在这种巨大的体量差距下,中国总是能占到便宜的,因为中国是以一个欧洲级的规模,跟一个个省市,甚至县级对手谈判。

现在的大明虽然还不能代表整个中国,但实际控制区已经达到一亿人口,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消费能力增长带来的巨大市场,是欧洲国家不能忽视的。因此分而制之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说白了也就是李鸿章推崇的以夷制夷。

可李鸿章的以夷制夷失败了,因为最后所有洋人反而拧成一股绳来瓜分清朝,朱敬伦明白,以夷制夷的关键就在于分而治之,可李鸿章在操作的时候,却是一体均沾,给西方列强,无论大小都予以厚待,比利时那种小国都可以跟大英帝国享有同等的关税优惠,享有治外法权。

在这种情况下,人家不一起合起伙来才怪呢,因为只要有任何一头狼能从满清身上咬下一个口子,其他饿狼都能从这个口子里吸血,那么凭什么让他们争斗呢?

要让野狼争斗,就必须是食物不够,必须让他们认为别国多吃一口,自己就少吃一口,这样才会争斗。

所以朱敬伦要玩的以夷制夷,最关键的核心是,得先给英国人找一个抢食吃的对手。

翻遍在东方开通利益的各大强国,俄国经济实力最弱,英国不会有危机感;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强,但在卧薪尝胆从不跟大国相争;德国正在消化吸收普法战争后的成果,俾斯麦最关注的是如何把象征意义的德意志帝国通过柔软的手段凝固成一个真正的德国。

所以选来选去,就只有在普法战争中失血过多,正急于在全世界攫取营养,恢复国力的法国最为合适了。

“跟法国人谈一谈吧。谈出一些建设性的协议,不能让英国人在东方过的太舒坦了!”

在谈判陷入僵局之后,朱敬伦决定中止跟英国的谈判,转而与法国人合作起来。